社会组织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沙龙节目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中国能源网协办。 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识别和防范带路投资合作在地国家的气候、环境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绿色基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中国经验走出去,支持带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以更加绿色低碳、具有气候韧性的方式实现发展。在这其中,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期沙龙,邀请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GHub)副主任郭虹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总监季琳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绿色"一带一路"项目主任刘丰蔚进行对话,共同讨论在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总监季琳指出,相较于政府、企业、研究单位,社会组织更容易跟当地的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一种更紧密的连接,起到信息互通的中间桥梁作用,通过与当地国家的调研和交流,开展一些前期的准备,所需的斡旋、协商,能够更好地帮助双方消弥误解,达成一致。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绿色"一带一路"项目主任刘丰蔚介绍了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如何推动利益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同时推动银行金融机构和重点行业采纳*佳实践,增强对带路国家的重要生态区域的认识和规划,减少在带路国家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助力中国与带路沿线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在"一带一路"所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之上,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认为,下一步的挑战是能否继续有效地贯彻执行既定目标。对于社会组织来讲,如何把气候变化甚至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风险,纳入到带路投融资的整个项目的管理当中,在规避相关风险的同时为带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他们当中的脆弱人群,提供一种低碳的可获得的而且成本有效的低碳解决方案,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国际合作方面的机遇。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负责人杨富强总结到,中国提出来绿色带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在这当中,民心相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基本的一环。在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国际能源结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并不会影响我们"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这个方面,中国的社会组织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会越来越显现它的重要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